最新目录

时间变形记读洪子诚的材料与注释(2)

来源:材料热处理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7-17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事实上,把某个历史人物在不同时间关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说法罗列出来,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较为常见的写作方式。但是在很多研究者那里,一旦以这

事实上,把某个历史人物在不同时间关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说法罗列出来,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较为常见的写作方式。但是在很多研究者那里,一旦以这种方式来处理其研究对象,他们就会利用自己在时间上所处的优势,对当事人进行某种道德审判,或者指责当事人的虚伪。比如,在今天的郭沫若研究中,研究者经常会提到郭沫若在某个时候怎么说,在另外一个时候又怎么说。用这种手法来论证郭沫若在道德品质上存在的瑕疵。在这类讨论中,研究者呈现出的不是“时间变形记”,而是“时间显形记”。也就是说,研究者直接假定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应该前后统一,始终保持不变。如果研究对象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变化,特别是这种变化不符合研究者本人的价值判断时,那么研究者就会把这些不同的观点罗列在一起,指责研究对象是个投机分子,在时间面前显出了自己的原形。而洪先生的研究方法虽然表面上和这类研究类似,但是他没有利用自己在时间上的优势,而是充满了对研究对象、对研究对象所身处的时代的同情与理解。毫不留情的道德审判固然令人读来痛快,但《材料与注释》中那些体贴的分析、温润的论述或许更能勾勒出复杂的历史本相。

当然,在有些时候,我们也能看到洪先生在判断人物时的褒贬。例如,林默涵在1957年亲自修改了冯雪峰为《鲁迅全集》第6卷《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》一文所写的注释。但在80年代初的一次冯雪峰研讨会上,林默涵却站起来指责冯雪峰所写的这条注释歪曲了事实,并进而质疑冯雪峰的人品。这情景在《材料与注释》里出现过多次,应该不是写作上的失误。而是这个场景给洪子诚老师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,以至于要在书中不断提到这件事,让人深思文学史中的道德问题。

总之,生活在20世纪50至70年代的人,几乎都处在巨大的压力下,不得不在时间的洪流中发生改变。如何判断这些人的境遇与选择,也就成了今天的道德难题。而洪先生在《材料与注释》中创造的这种全新的学术文体,无疑为我们探索了一条新路。

文章来源:《材料热处理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clrclxbzz.cn/qikandaodu/2021/0717/715.html



上一篇:海峡两岸金属热处理论坛圆满闭幕
下一篇:科技创新展新姿

材料热处理学报投稿 | 材料热处理学报编辑部| 材料热处理学报版面费 | 材料热处理学报论文发表 | 材料热处理学报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材料热处理学报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